

達20788例 近三成在白云區報告 國慶期間日增1159例
本報訊 (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粵衛信)據10月8日廣東省登革熱疫情通報,截至當日零時,全省共有20個地級市累計報告登革熱病例24489例,廣州病例總數突破2萬例大關,達20788例。國慶期間,廣州日均新增病例1159例。
廣州病例數占全省85%
據通報,10月7日,全省報告新增登革熱病例1403例。截至10月8日零時,全省共有20個地級市累計報告登革熱病例24489例,僅剩梅州還未報告登革熱病例。
全省累計報告死亡病例6例,其中廣州5例(白云3例、越秀1例、荔灣1例),佛山1例。截至目前,廣州病例總數占全省的85%。
39%病例為長假期間報告
占39%的廣州登革熱病例,是在國慶期間(10月1~7日)報告的,七天增病例8111例,其中,疫情嚴重的六區分別新增病例數為:白云2727例、海珠1363例、越秀985例、荔灣898例、番禺818例、天河853例。國慶期間,廣州日均新增病例達1159例,其中白云日增病例390例、海珠日增195例、越秀日增141例、荔灣日增128例、番禺日增117例、天河日增122例。六區登革熱報告病例最多的一天出現在10月6日。
七公園蚊媒密度
已連續多日達標
本報訊(記者伍仞 通訊員黃穗)昨天,記者從廣州市衛生局了解到,最新的蚊媒密度評估顯示,市內監測點蚊媒控制達標率為46.7%。而市內七所市屬公園(珠江公園、兒童公園、云溪生態公園、中山紀念堂、華南植物園、越秀公園、麓湖公園)的蚊媒密度已經連續多日達標,成蚊密度基本都能控制在0。
10月7日,全市疾控機構共對552個點進行蚊媒監測,其中258個點的密度達到控制要求。公布的各區蚊媒密度較高的兩個點中,大部分布雷圖指數都在10~30之間,登革熱傳播風險評級在中高度,和此前相比,布雷圖指數整體有所下降。
昨日全省大滅蚊
本報訊 (記者何雪華 通訊員粵衛信)當前廣東登革熱疫情形勢依然嚴峻,昨日,全省統一開展以防蚊滅蚊為重點的愛國衛生行動,主要內容為清除蚊蟲孳生地,開展成蚊滅殺工作及登革熱防控知識宣傳。
省政府高度重視此次行動,專門下發文件,要求全省各級政府的主要領導切實負起責任,親自指揮參與,要加強對重點區域、重點環節的防控措施,充分發動群眾翻盆倒罐,填平洼地,疏通溝渠,清除各類積水和衛生死角,做到區不漏街、街不漏社區(村)、社區(村)不漏戶,確保不留防控死角和盲區;要科學選擇統一滅蚊時間,有效控制登革熱疫情擴散蔓延。
截至記者發稿時,各地市正在緊鑼密鼓地開展防蚊滅蚊活動。
怪招滅蚊 專家撓頭
綠化花圃灑石灰
下水道口蓋紗網
晚間戶戶飄白煙
本報訊 (記者何雪華)綠化花圃灑石灰、下水道口蓋紗網、機油蓋住積水、晚間戶戶飄白煙……長假后歸穗,很多人發現廣州各處突然冒出各式各樣的滅蚊怪現象。這些怪招靠譜嗎?疾控專家“撓頭”稱,這些措施對滅蚊不一定有效,可能做了無用功,甚至還會添堵。
家住華景棠下街的賴小姐節后回廣州發現,小區內到處都穿上了“白衣”,幾乎每個角落處都灑滿了石灰,原本綠油油的景觀植物的枝頭上掛滿了石灰粉。小區物管表示,“灑石灰是用來防蚊”。記者昨日在市區多個社區和高校也看到往植物或積水處倒生石灰的現象。
日前,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王國強率隊抵粵調研登革熱防控,在白云區也注意到這一現象,專家現場表示,居民用石灰填充積水地帶滅蚊的方法是錯誤的。因為用石灰填充后,孑孓(蚊子幼蟲)會繼續孳生,滅蚊效果極為有限。省疾控一名專家也表示,灑石灰滅蚊沒有依據,反倒可能影響環境,甚至阻礙花草正常生長。
一名資深疾控專家日前到廣州市某醫院時發現,該醫院的“水篦子”(下水道入口處蓋板)下穿了一件“綠衣服”。記者發現,這種將“水篦子”掀起后罩上紗網的做法近期在各社區也流行起來。“為防止下水道的蚊子跑出來”,海珠區大江苑社區一名居委工作人員介紹。
對此,疾控專家表示,導致登革熱病毒傳播的白紋伊蚊有個特點,即在清水中繁殖生長,而下水道、溝渠等非清水環境并非其主要孳生地。因此居民家中花瓶、小水缸、托盤中的清水才是防控重點。能不能防蚊未知,但記者發現,由于紗網濾過性較好,遇到稍大的泥沙或枝葉就堆積在下水道口,枝葉腐爛,甚至飄出臭味。
近期,廣州很多居民樓下都貼著通知,要求居民在晚上“7時到9時統一滅蚊”。實際上,專家表示,早上7~9時或下午4~7時才是白紋伊蚊活動高峰期,晚上所滅的基本是庫蚊,防控效果有限。廣東省衛生計生委提醒,各地要科學地選擇滅蚊時間(早上7~9時或下午4~7時),才能有效控制登革熱擴散蔓延。